紧贴着上海理工大学的“大学家属”社区——上理小区,是一个拥有若干栋百年保护建筑的高龄小区。如今,两张“民生答卷”正悄然改变着社区面貌:闲置边角料变身“百步一歇”的休憩空间,荒废绿地重新焕发出“花团锦簇”的生机活力。
从“一把座椅”到“满园春色”,通过创新“人人参与式规划”的暖心治理模式,让每位居民都能成为“社区设计师”,“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美好生活图景便不再遥远。
定制长椅,破解“银发痛点”
紧邻上海理工大学的上理小区,狭长地形与高龄化特征形成鲜明矛盾。802户居民中有60%是退休职工,东西跨度近400米的社区主干道,逐渐成为老人们“走不动、歇不了”的烦恼。“能有个歇脚聊天的地方”成为最迫切的民生诉求。
对此,长白新村街道社工办通过“治理微网格”精准捕捉需求,将座椅安装这件“民生小事”纳入年度“十件睦邻微心愿”实事项目。社区干部、楼组长、党员志愿者组成调研小组,历时两个月完成12次现场踏勘,在百年建筑群中寻找“金角银边”:利用楼栋转角、绿化带边缘等碎片空间,定制防滑防腐的适老化座椅。
新年伊始,漫步小区内,28处休憩点如同珍珠串联,既保留历史街区的文化肌理,又成为了邻里交往的公共客厅。
"这些座椅是大家商量着定的位置。"72岁的楼组长王阿姨指着座椅下的铭牌介绍,每个点位都经过居民议事会讨论,兼顾日照、通行与景观需求。
如今,老人们晨练归来可驻足赏花,接送孙辈的家长有了等候驿站,快递小哥也能短暂休整,小小座椅承载起全龄友好的社区温度。
微花园里,藏着“共建密码”
如果说长椅建设是破解老年居民“歇脚难”的民生工程,那么114-126号楼前的“微花园”改造,则是社区自治能力的进阶考验。在这个曾堆满杂物的荒地上,居民们用参与式规划写下“绿色答案”。
在专业园林公司指导下,社区居民化身“规划师”,历经5场工作坊讨论确定功能分区。退休教师设计花卉拼图,园艺爱好者负责植物搭配,孩子们则用彩笔描绘心中的花园。最终形成的“四季画廊”方案,既有供观赏的月季花墙,也有可互动的香草种植区,更有居民认养的“责任田”。
在微花园建设过程中,处处彰显着社区智慧。社区能人们优化排水系统,物业师傅改造照明设施,退休居民们组建浇水志愿队,以及特别制定的《花园公约》将维护责任细化到人。曾经无人问津的角落,如今成为传授种植技巧、居民议事的活力空间,实现了从“空间更新”到“关系重构”的质变。
构建治理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
歇歇脚的长椅有了,赏心悦目的微花园也有了,后续的管理维护如何保障?
面对更新项目常见的“重建轻管”难题,上理小区创新构建了“三微机制”——通过“微网格”收集需求、“微项目”激活参与、“微制度”保障长效。街道将社区能人纳入治理网络,形成问题发现-协商-处置的完整闭环。
在花园维护中,居委会积极行动,鼓励居民广泛参与,共同组建了护绿小组。这支由多位热心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成为了花园日常养护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长椅管理实行“属地认领”,周边住户组成“椅长”队伍负责日常维护。这种"共治共享"模式,让退休的社区能人们找到新舞台。
让银发族歇脚,看孩童嬉戏......生动的场景拼凑出城市治理的温暖底色。从物理空间改造到治理机制创新,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社区真正成为承载邻里之间情感的共同体。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在山东曹县,定制一袭精致的马面裙,不亦乐乎;前往福建泉州,沉浸于一场绚烂的簪花体验,花香袭人;奔赴河南开封,漫步非遗市集,流连忘返……这些在悠久传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新”创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为曹县、泉州、开封等首发地带...
“四叶草”内,一片“热带海滩”热闹非凡——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国家综合展上,科摩罗展馆凭借独特的海岛风格,吸引了许多观众拍照“打卡”。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全球共有45个最不发达国家,其中33个在非洲。今年的进博会,...
“有电梯、有安全扶手,布局也比以前更实用了。”来到新家的纪阿姨来回踱步,激动赞叹道。2024年5月28日,北京市首个装配式危旧楼改造项目——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迎来入住的第一批居民。和纪阿姨一样惊喜的,还有楼上楼下20户老邻居们。随着各地...
桨影翻飞,百舸争流破浪。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广东、湖南、浙江、贵州、云南等多地举办龙舟竞渡,为传统佳节增添了浓厚的运动活力和竞技氛围,也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围观。中国龙舟公开赛、2024年中国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2024博斯腾湖赛艇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