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笔者看来,“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将现代新技术、新模式运用到农业农村实际生产生活中,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生产力。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更是在去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这个过程中,以生物育种、无人机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稳产增产上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各地资源禀赋条件不同等现实因素也使得农业生产的资源约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破解资源约束、提升农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两大要素。
科技引领,打造农业现代化新引擎。在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加大研发力度,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生产工具决定生产效率,要加强农业智能装备制造方面的投入,提升农业生产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人才驱动,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首先,应扩大乡村振兴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才规模。通过加强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等措施,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其次,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和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此外,还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解决好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
可以预见,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培育更多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释放我国农业生产潜力,这不仅有助于打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天花板”限制,更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自主可控能力,从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在山东曹县,定制一袭精致的马面裙,不亦乐乎;前往福建泉州,沉浸于一场绚烂的簪花体验,花香袭人;奔赴河南开封,漫步非遗市集,流连忘返……这些在悠久传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新”创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为曹县、泉州、开封等首发地带...
“四叶草”内,一片“热带海滩”热闹非凡——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国家综合展上,科摩罗展馆凭借独特的海岛风格,吸引了许多观众拍照“打卡”。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全球共有45个最不发达国家,其中33个在非洲。今年的进博会,...
“有电梯、有安全扶手,布局也比以前更实用了。”来到新家的纪阿姨来回踱步,激动赞叹道。2024年5月28日,北京市首个装配式危旧楼改造项目——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迎来入住的第一批居民。和纪阿姨一样惊喜的,还有楼上楼下20户老邻居们。随着各地...
桨影翻飞,百舸争流破浪。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广东、湖南、浙江、贵州、云南等多地举办龙舟竞渡,为传统佳节增添了浓厚的运动活力和竞技氛围,也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围观。中国龙舟公开赛、2024年中国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2024博斯腾湖赛艇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