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位置:热点观察网 > 观察

“哀牢秘境”双柏育出“黄金菌”:小茯苓“药”香四溢

发布时间:2025-06-01 16:24   文章来源:中新网   点击量:6627   

题:“哀牢秘境”双柏育出“黄金菌”:小茯苓“药”香四溢

作者 时文枝 张真瑞

6月1日清晨,山间雾气未散,来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罗刚早已蹲在2600亩的茯苓地里,仔细查看刚种植的菌棒长势。“今年雨水好,菌丝长得旺,明年肯定是个丰收年!”罗刚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笑容里透着踏实。8年前,他还是个在福建打工的普通农民,如今却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菌老板”。

位于滇中腹地的双柏县,地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森林资源丰富,被称为“哀牢秘境”“云药之乡”,是中国重要的茯苓产区和供应地、云南最大的“云茯苓”主产区。当地茯苓种植面积达13.2万余亩,占全国七分之一,全国市场上15%的茯苓均来自该县。

2018年,在福建打工的罗刚偶然听说家乡的茯苓产业越来越红火。“那时候就想,与其在外漂泊,不如回家试试。”回家后的罗刚拿出全部积蓄,承包了500亩林地,开始种茯苓。

菌种发霉、产量不稳定……头两年的罗刚并不顺利,甚至交了不少“学费”。但他并未放弃,一边请教老种植户,一边自己摸索。渐渐地,罗刚不仅创新种出药用价值更高的茯神,还总结出一套茯苓种植经验:“雨季少培土,中秋节后长硬度时多培土,这样长出来的茯苓更结实。”

如今,罗刚的茯苓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500亩扩大到2600亩,年产量从10吨增长到130吨,年产值超百万元。“以前打工一年挣五六万,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更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罗刚笑着说。

罗刚的故事并非个例。在双柏县,越来越多的农户靠着茯苓过上了好日子。2024年,该县经营主体、农户、村集体实现茯苓产业相关收益分别达4.6亿元、1.32亿元、0.65亿元。

走进云南妙嵘生物科技公司的加工车间,几十名工人正忙着给鲜茯苓削皮、切片、烘干。公司总经理杨炳和介绍,依托自动化设备和先进工艺,公司每天加工8至10吨鲜茯苓,2024年总产值已突破1亿元。“我们不仅自己种,还向农户收购,带动周边村民增收。”杨炳和说。

当地村民杨定荣就是受益者之一。他把家里的几亩地租给公司种茯苓,自己又在厂里打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杨定荣告诉记者,“土地租金加工资,一年能挣5万多,比过去种玉米强多了。”

一直以来,双柏茯苓能走俏市场,离不开过硬的品质。根据本地多家企业样品送检结果显示,当地茯苓浸出物含量最高达7.6%,远超国家药典2.5%的标准。

“我们和科研院所合作,培育优质菌种的同时,探索用杉木、菌草代替传统松木种植,既保护生态又降低成本。”双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文玲说。如今,当地茯苓不仅卖鲜品,还加工成茯苓糕、茯苓饮片等系列产品,甚至研发出20余种药食同源经典菜肴,产业链越拉越长。

“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30年建成‘中国百亿级云茯苓产业大县’。”刘文玲说,“下一步,我们将抓好茯苓种业端、种植端、加工端、市场端、品牌端。”

站在山坡上,望着成片的茯苓地,罗刚眼里满是期待。“只要肯干,这山里的‘土疙瘩’真能变成‘金疙瘩’!”

-->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
  • 向“新”而行 首发经济引燃消费“热力”

    在山东曹县,定制一袭精致的马面裙,不亦乐乎;前往福建泉州,沉浸于一场绚烂的簪花体验,花香袭人;奔赴河南开封,漫步非遗市集,流连忘返……这些在悠久传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新”创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为曹县、泉州、开封等首发地带...

  • 远道而来、应接不暇、满载而归

    “四叶草”内,一片“热带海滩”热闹非凡——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国家综合展上,科摩罗展馆凭借独特的海岛风格,吸引了许多观众拍照“打卡”。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全球共有45个最不发达国家,其中33个在非洲。今年的进博会,...

  • 科技赋能 焕新城市“烟火气”

    “有电梯、有安全扶手,布局也比以前更实用了。”来到新家的纪阿姨来回踱步,激动赞叹道。2024年5月28日,北京市首个装配式危旧楼改造项目——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迎来入住的第一批居民。和纪阿姨一样惊喜的,还有楼上楼下20户老邻居们。随着各地...

  • 百舸争流千帆竞 体旅融合点燃消费活力

    桨影翻飞,百舸争流破浪。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广东、湖南、浙江、贵州、云南等多地举办龙舟竞渡,为传统佳节增添了浓厚的运动活力和竞技氛围,也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围观。中国龙舟公开赛、2024年中国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2024博斯腾湖赛艇大师...